你为何贫穷?
你為何貧窮?其實這句話是我自己問自己的。雖然這些年在上海買了房,買了車。但仍然覺得貧窮。為什么,因為可支配收入低。都30歲的人了,還沒有開上保時捷。眼光放長遠一點,你會發現,很多80后的人,目前已經是企業高管,或者是通過創業、價值投資實現了財務自由。不論所謂的市場條件有多么難,競爭有多么激烈,但總還是會有脫穎而出的人。人們說近幾年錢難賺,但也總是有人在賺錢。是時候想一想,為什么實現財務自由的是別人,而不是你自己?而今天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是想通過分析,并結合自己這些年的經歷和感悟,來找出貧窮的原因所在。解決導致貧窮的問題,從而盡可能早日實現財務自由。
我們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論你怎么討厭金錢,你都要面對它。因為你根本離不開金錢。現在人們所承受壓力幾乎都和金錢相關:購房的壓力、結婚的壓力、子女教育的壓力、父母養老的壓力、就醫的壓力等。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承受壓力的同時,錢也沒有賺到,然后壓力就更大了。不得不說,大多數人,都被金錢所累,面對實現都不得不成為了金錢的奴隸。不同的是,在現實中,卻總有那么一些人做了金錢的主人。馬克扎克伯格,上大學就創立了Facebook,在當時每周的收入就已經超過了150萬美元,現在的扎克伯格是金球最年輕的億萬富豪。網易的丁磊,26歲創辦了網易公司。喬布期,22歲創立了蘋果公司。陳歐,26歲創辦聚美優品,2015年,陳歐以11億美元獲得亞洲十大年輕富豪第六名。友盟的幾位聯合創始人,葉謙、李成均為80后,2013年4月,阿里巴巴8000萬美元收購友盟。以及前段時間大家比較熱議的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大家都相似的年齡,當我們還在為生活而奔波的時候,他們卻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
你為何貧窮?我們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先來了解一個簡單的概念。就是什么是資產、什么是負債。根據會計學里,對資產的定義是:“資產是指由企業過去經營交易或各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對負債的定義是:“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現有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而導致的經濟利益流出”。其實從我們個人來講,簡單的說,資產就是我們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還能給我們帶來收入,維持我們生存的東西。例如:之前購買的店鋪,或是多余的房產可以收租金,也可以是之前的存款,每月都有固定的利息,或者,你家有一個礦。而負債,就是消耗你現金的東西。例如:房貸、信用卡的欠款。所以,你要想成為富人,就要使你的資產不斷增多,負債不斷減小。最近Ray Dalio寫了一本新書,叫《穿越債務危機》寫的不錯。在你承受范圍內的債務,可以改善你的生活質量,一定程度上增加你的資產。而當你的債務超出了你的承受能力,就會帶來不利影響。例如:在之前房價上行時,很多人通過大量的負債,獲得了房屋,隨著房價上漲,賣了其中一套房產,就還清了貸款,之前的負債反而變成了資產。而房價下行時,這樣的做法,就很容易破產。
你為何貧窮?先看數據。根據西南財經大學發布的《中國家庭金融報告》顯示,我國儲蓄最多的10%家庭擁有全部儲蓄的75%,另外35%的家庭占了全部儲蓄額的25%,他們被稱為儲蓄較多人群,而剩下55%的家庭儲蓄總額是0。也就是說,一半多的家庭實際上接近零儲蓄。以經濟學家對于“高負債者”的定義,認為個人每月還款額超過月收入三分之一就視為“高負債者”。而根據統計顯示,北京、上海的居民家庭負債率分別為155%和122%。而很多在寫字樓工作的白領,都有這樣的感覺,每個月一發工資,還房貸或是付房租,再還一下信用卡,工資就白領了,成了真正的“白領”。而造成這種原因,一個是因為本身收入低,另一個原因就是花銷也大。歸根到底是沒有建立正確的財富觀念。很多白領,在刷信用卡的時候沒有感覺,什么好看的衣服,好看的包包,一沖動就買了,然后一年還時不時的幾次國外旅游,一花就是好幾萬。看似很瀟灑。瀟灑結束,又是漫長的還款路。之前的一位同學,畢業簽到了某通信行業的國企,前幾年通信行業發展較快,收入福利也高,但同學花錢也比較多,沒存下什么錢,到后來,通信行業福利待遇下來時,就明顯感覺到吃力,而當時也沒有存錢買房,現在眼睜睜看著高房價無能為力,每月還要付房租。其實房產是一個很重要的資產。畢竟人們傳統的觀念,還是安居才能樂業。所以,不要聽什么“年輕就要享受生活”,什么,“要為自己活一次”,什么“說走就走的旅行”,那都是騙你讓你消費的。沒有付出,哪有享受。真正的享受,一定是先苦后甜的。賺錢哪有那么舒服地就能賺?存錢哪有那么舒服的就能存?你卡里存款的增長,必定是你要舍棄你的欲望。愛好,也是要花錢的。所以,個人覺得,以現在和將來的物價水平,在你沒有1000萬存款之前,你所有的愛好,都只能是工作、賺錢。因為,未來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
你為何貧窮?其實主要在于格局。我們在現實中,往往會犯這樣的錯誤。只看眼前利益,而沒有看的長遠。就像是很多人,非常火熱的夏天,為了省幾元錢的電費,不開空調,結果導致自己中暑,去醫院看病花了幾百元。得不償失。有時候,我們為了什么購物網上的促銷活動,熬夜等搶購,第二天上班精神不振,要么就是干脆第二天休假。但客觀地想想,你休假一天的成本是多少?熬夜搶促銷,為了省幾百元,是否值得?如果因為熬夜,抵抗力下降,著涼感冒,藥錢和看病錢是多少?大家在享受金錢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一定不要被金錢所累,這樣花錢的意義就沒有了,還不如不花。不花省的更多。現在中,有些格局不大的人,還存在這種情況,就是愛占小便宜。錢舍不得花,就愛蹭別人的。這樣,也就逐漸沒人和你接觸了。感覺也就是占了幾百元的光,但給別人的印象不好,說不定明天有待遇很不錯的工作機會,就推薦別人了,而不是你。這樣算算,你是虧了還是賺了?
你為何貧窮?是因為你從來都沒有自己的第一桶金。看那此已經實現財務自由的人,他們的成功幾乎都是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老干媽麻辣醬創始人陶華碧,最早是在貴陽市南明區龍洞堡的一條街邊,用四處撿來的磚頭蓋起了一間房子,開了個專賣涼粉和冷面簡陋的餐廳,順便制作了麻辣醬,專門用來拌涼粉,結果生意十分興隆。而逐漸麻辣醬反而比涼粉受歡迎,有的人還特地來買她的麻辣醬。麻辣醬越來越受歡迎,陶華碧用銷售麻辣醬賺的錢,辦起了麻辣醬加工廠。也就是如今家喻戶曉,暢銷海內外的老干媽。產值幾十億,帶動幾百萬農民致富的老干媽。可以說陶華碧的第一桶金,就是銷售麻辣醬所積累下來的資金。如果她當時也想著什么享受今天,說走就走的旅行,把賺的錢都花了,真要到后續市場機會來臨時,就沒有錢去辦廠了。這也就回到了以上上段落所提到的,“在你沒有1000萬存款之前,你所有的愛好,都只能是工作、賺錢”。對于靠打工,領工資的人來說,你存下的錢,就很有可能是你未來的第一桶金。你每天一杯星巴克,看似也就35左右,沒多少錢。但我們可以算一筆賬,如果平均每天省一杯星巴克的錢,也就是每天存35元,堅持20年,1年365天,20年就是7300天。那就是7300*35=255500元。假如,把喝星巴克的錢,去理財的話,按5%的年化利率,使用Excel中的FV公式,可以得出:FV(5%/365,10950,35)= ¥429,525.61元。竟然有小43萬。假如20年后,遇到些事情,這43萬足以能解決一些問題。我們再看一下,如果從現在開始,堅持30年呢?FV(5%/365,7200,35)= ¥889453元。看到價值沒?只要再多10年,資產幾乎翻倍了。而你現在要做的,只不過是每天存35元而已。那假如你現在每天是存100元呢?30年后就是¥2541296元。
想一想,這些錢算不算你30年后的保障呢?所以,只要你賺取了你人生的第一桶金,你實現財務自由的概率就會極大增加。而現階段,在你沒有好的創業投資項目之前,你積累你人生第一桶金的最好做法就是好好工作,努力升職加薪,開源節流,合理消費,學會存錢。而這個,也恰巧是很多人所欠缺的。什么盲目消費,攀比消費。小的時候,家長這方面教育就沒有做到位。像什么之前IPhone出來了,很多人寧可借錢也要買一部,有的學生家里也沒什么錢,非要父母買,結果買是買了,自己是高興了,結果他父母要省吃儉用一年。何苦呢?沒錢就按沒錢的來,別看人家富二代買包包你也要買包包,人家買手機你也要買手機,人家出國游,你也要出國游。能一樣嗎?人家的錢,是錢生錢,你的錢是靠自己體力去賺的,你自己賺是有邊際成本的。不一樣的。
你為何貧窮?這就是接下來要說的,你沒有財商。之前人們提到過智商、情商。現在我們聊一下財商。什么是財商呢?就是你的金錢觀念和投資理財能力。這是我們目前大多數人所欠缺的。如果你每個月的工資都存不下錢,或是每個月你都在還貸害怕失業,或是隨著你年齡的增長,雖然收入不斷增加,但錢給你的自由卻越來越少,這都是低財商的表現。在《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中,窮爸爸更多的教我們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多存錢,少花錢。這本身沒有問題。但窮爸爸從來沒有教我們如何提高財商。而富爸爸一直教你如何去用錢來去賺錢。金錢本身沒有力量,只有你能正確運用,發揮金錢的價值,才能體現力量。對于提升財商來說,其實也不難,結合上幾段所說的,你要提升你的格局,開闊你的視野,轉變你的觀念,多買資產,減少負債,用積極的思維來刺激你的財富意識。用積極的思維來刺激你的財富意識,這個順便多提一點,就是自己身邊的真實例子。我自己經常和同事去一家美食城吃飯,里面各個美食的小攤位很多,但有的攤位門可羅雀,但有一家卻一直是熙熙攘攘。為什么呢?在于老板的態度,這家老板在招呼客人,就給人一種很積極的感覺,很有活力,而生意不好的攤位的服務員,個個沒精打采,沒有力量。寫到這里,也突然想到了著名的餐飲火鍋連鎖企業海底撈,大家想想,是不是海底撈的服務員,會給你一種積極主動的感覺,是不是你這次吃完,下次再去吃的話,至少也不會拒絕?這就是心態的力量,積極的思維。你想,連賺錢這種事情都不積極的人,你還能指望他做什么事情積極?
你為何貧窮?因為你安于現狀。說到底,就是懶。其實每個人都有成為富人的潛力,就看你是否想要成為富人。你是否真的認清了自己?而窮人,最缺乏什么?機會?金錢?技術?人脈?這都不重要。而窮人最缺乏的,是想成為富人的野心。因為他們有時候,連想都不敢想,就是安于現狀。覺得現在能吃飽已經可以了。而一個人沒有遠大目標,沒有對錢的渴望,幾乎就很難在財富上有所作為。而安于現狀,會失一個人失去追求卓越的原動力。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單位里總會存在一些人,對工作沒有激情,覺得現在就可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在混日子。而如果有熱情的話,原本查以把工作做的更好,很多人就是因為安于現狀,失去了奮發圖強的動力,結果也就失去了出類拔萃的機會,也失一大批企業安于現狀失去了創新的動力,結果,市場哪天一發生轉變,企業效益迅速下降,而這些員工,也不得不面臨失業。《塔木德》是一本猶太人都喜歡研讀的書籍,里面有這么一句話印象深刻“僅僅知道不停的干活是遠遠不夠的”。不知道這句話大家看了,會有很啟示?
說了這么多,那如何才能使自己不貧窮呢?其實我個人一直覺得,其實人的命從一出生就注定了,這是你無法改變的,就像是雖然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羅馬。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要認清現實。好在命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雖然出生決定了你的命,但通過后期的奮斗和努力,至少可以改變你的運。或許這就是命運的特別之處吧。所以,我們如何不貧窮,就是如何改變命運中“運”的問題,雖然不能一定成功,但至少增加了自己進入富人階層的機率。所以,要想不貧窮,還是要有改變現狀的想法,也就是你內心深處渴望成為富人。之前有一個人,父親是一個賭徒,而母親是一個酒鬼,每天在家庭暴力的環境中成長,學業也一無所成,可謂是出生就拿了一手爛牌。很小就離開了學校,成了街頭的小混混。當20歲的時候,他突然想明白一件事情,覺得一生不能這樣,不能成為社會的垃圾,要改變,所以下定決定一定要成功。后來他就到好萊塢打雜,不斷學習努力,又寫劇本,但還是被拒絕,各個導演也不給他做演員的機會,一次次被拒絕。但他沒有放棄,仍然不斷努力。在拒絕了差不多數千次后,終于一個曾拒絕過他多次的導演同意給他一次機會,先拍一集看看,如果效果不好,就不再給他演員的機會。結果,他拼盡全力,全身心投入這一集的拍攝當中,結果第一集就創下了當時全美最高的收視紀錄,終于成功!而這個人,就是史泰龍。
如何才能使自己不貧窮呢?而另一個思路就是要理財要趁早。為什么趁早呢?這是因為金融中有復利的存在。復利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舉個例子,例如你在30歲開始投資,而你朋友在31歲開始投資,你們每個月例如都是存1000元,一直存到65歲,例設每年的投資回報率是10%。你從30歲開始投資,到65歲,也就是投資期是35年,FV(10%,35,12000)=3252292元。而你朋友從31歲開始投資,同樣到65歲,也就是投資期是35年,FV(10%,34,12000)=2945720元。差了一年,最后的理財收入差了306572元。看到差異了吧?
另外,就是本文一直所提到的,提升自己的格局,眼光要放的長遠一點。現在個人也好,企業也好,就是因為太急功近利,而只是獲得了一時的成功,并走不遠。投機取巧,只是暫時的獲得,而腳踏實地,建立個人良好的信譽,才可以基業長青。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細水長流,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
其實,對于如何不再貧窮,也沒有什么捷徑可言。很多還是要靠機遇。但總體過程是類似的,我們首先要學會創造財富,之后要維持財富,再不斷增加財富,學會保護財富,之后則是享用財富。而人生本身也是一場修行。我們更多的應該關注于,如何提升自己的知識,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格局,如何能變成一個今天比昨天更好的自己。堅持下去,其實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