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基础实战之现金流计算
現在有一家公司,我們起名就叫A公司,計劃支付600,000元購買一臺設備。該設備的壽命為7年,每年可以為公司節約70,000元,每年的維護成本為15,000,采用直線折舊法的殘值為60,000元(第7年末,殘值處置收入需繳納所得稅)。此外,該設備投入使用還需要一次性地墊付20,000元凈營運資本。假設公司所得稅率為35%,那么該設備未來7年內各年的增量現金流依次是多少?
看似題目比較長,感覺比較復雜。其實并不難。我們一年一年地依次分析就OK了。
插播一個小插曲。第一次我計算的時候,其實是算錯了。想了好幾天都沒有想出來。網上也查了些資料,還是沒分析出來。后來不得不請教自己讀研的老師。老師一指點,自己頓時豁然開朗。
這個案例的難點在于對于計稅的分析。也涉及到了會計現金流量表直接法和間接法的區別。直接和法間接法有什么區別呢?
直接法可以這樣理解: 發生一筆現金業務,就把它按照種類劃分并直接的列出來即可。直接法非常準確,也非常直觀的反應了企業的現金流活動。如固定資產,按收付實現制原則考慮,現金流量表如果以直接法,購買時屬于“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計入主表;但其折舊,在凈利潤基礎上要作為增加項,因為凈利潤中扣除了折舊,而折舊是固定資產支出逐步收回的金額。在直接法下,是以利潤表中的營業收入為起算點。其實質是收付實現制。
間接法可以這樣理解:間接法是將企業的凈利潤按照一步一步還原為經營性現金流;因為企業的凈利潤中很多是不需要付現的成本和收益,比如賣出一批貨,盈利10000元,但貨款尚未收回,要在三個月以后才能看到現金流;或者企業計提的折舊、發生的攤銷,雖然計入當期成本費用,但卻不需要付現。現金流量表在間接法下,將凈利潤調節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并剔除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對現金流量的影響。 其實質是權責發生制。
本題中,我們采用直接法。
首先,我們注意到,案例中說是采用直線折舊法。什么是直線折舊法呢?
所謂直線折舊法,按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平均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也稱為“平均年限法”。
公式:
固定資產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預計使用年限
我們案例中預計凈殘值是60000元,固定資產原值是600000元,使用年限是7年,那么固定資產的年折舊額是:(600000-60000)/7=77142元
所以,從案例中,我們很明顯看出,第0年,也就是第一年年初要一次性支付600000元購買設備,同時還要一次性地墊付20000凈運營資本。那么,很明顯,第一年初實實在在的支出了 620000元。所以第一年年初的現金流是-620000元。
我們接下來計算第一年的后的現金流量。
首先看一下,第一年的抵稅金額是多少。即:
(70000-15000-77142)*35%=-7749.7元
那要交稅多少呢?就是 7749.7元。
那稅后的現金流是多少呢?為公司節約了70000元,是不是稅后實際的節約值?每年的維護成本為15000元,是不是稅后實際要支付的成本?所以,很明顯,稅后的現金流是:
70000-15000=55000元
現金流,我們是要看稅前的。稅前的怎么算?稅后的金額加上交稅的金額。即:
55000+7749.7=62749.7元 取整后為:62750元。
同理,第2、3、4、5、6、7年都是 62750元。
接下來看一下第7年,第7年,設備殘值60000元,殘值處置收入需繳納所得稅35%,那么繳稅金額就是:60000*35%=21000元。
那么,第7年的現金流量就是: 70000-15000+60000-21000+20000=121750元
70000元,就是節約的錢;15000元,第7年當年的運營費用;60000元,是殘值的收入;21000元是殘值處置收入應繳的稅;20000元,是當初該設備投入使用一次性地墊付的凈營運資本。
根據以上分析,本案例中,該設備未來7年內各年的增量現金流依次是:
-620000元,62750元,62750元,62750元,62750元,62750元,62750元,1217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