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联考(MBA、MPA、MPAcc)写作真题2003至2008
一、【2003年1月】
把幾只蜜蜂和蒼蠅放進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對著光亮處,瓶口對著暗處。結果,有目標地朝著光亮拼命撲騰的蜜蜂最終衰竭而死,而無目的地亂竄的蒼蠅竟都溜出細口瓶頸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對既定方向的執著,是它對趨光習性這一規則的遵循。
當今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經營環境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在高科技企業,哪怕只預測幾個月后的技術趨勢都是件浪費時間的徒勞之舉。就像蜜蜂或蒼蠅一樣,企業經常面臨一個像玻璃瓶那樣的不可思議的環境。蜜蜂實驗告訴我們,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經營環境中,企業需要的不是朝著既定方向的執著努力,而是在隨機試錯的過程中尋求生路,不是對規則的遵循而是對規則的突破。在一個經常變化的世界里,混亂的行動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2003年1月-參考分析】
1、蜜蜂實驗只是特定環境下的一個生物行為實驗,不能簡單地將生物行為類推到企業行為,更不能把生物行為實驗的結果一般化為企業應對不確定性的普遍性原則。
2、經濟發展和技術發展總體上是有規律的。在具有模糊性與不確定性的經營環境中,雖然企業用隨機試錯的方法可能取得成功,但企業理性決策成功的概率要遠遠大于隨機試錯成功的概率。不能用小概率的隨機試錯成功的特例否定理性決策。
3、在具有不確定性的經營環境中,企業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調整方向;但方向的調整需要理性分析而不是隨機試錯,更不能否定企業朝著既定方向的執著努力。
4、技術預測具有不確定性,不意味著技術趨勢不可預測,不能說進行預測是浪費時間的徒勞之舉。實際上,對未來的預測是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可預測時間的長短也不能作為否定預測必要性的根據。
5、企業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要求不能機械地遵循規則,這個正確的觀點被偷換為企業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要求不遵循任何規則。
6、不能把對規則的遵循和對規則的突破的區別絕對化。事實上,對規則的遵循和對規則的突破不是絕對排斥的。對規則的突破不意味著不遵循任何規則,而意味著突破或修改舊規則,創建并遵循新規則。
7、在一個經常變化的世界里,混亂的行動和有序的衰亡并不是兩種僅有的選擇。沒有理由因為反對有序的衰亡而提倡混亂的行動。
二、【2004年1月】
目前,國內約有一千家專業公關公司。去年,規模最大的十家本土公關公司的年營業收入平均增長30%,而規模最大的十家外資公關公司的年營業收入平均增長15%;本土公關公司的利潤平均為20%,外資公司為15%。十大本土公關公司的平均雇員人數是十大外資公關公司的10%。可見,本土公關公司利潤水平高、收益能力強、員工的工作效率高,具有明顯的優勢。
中國公關協會最近的調查顯示,去年,中國公關市場營業額比前年增長25%,達到了25億元;而日本約為5億美元,人均公關費用是中國的十多倍。由此推算,在不遠的將來,平均每家公關公司就有3000萬元左右的營業收入。這意味著一大批本土公關公司將勝過外資公司,成為世界級的公關公司。
【2004年1月-參考分析】
本題題干的論證中存在的漏洞主要有:
1、在題干第一段的論證中,混淆了“公司規模”與“員工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員工的工作效率取決于兩個因素:員工的數量和員工在單位時間所完成的總有效工作量。十大本土公關公司的平均雇員人數是十大外資公關公司的10%,只能說明本土公司規模小,而不能得出結論“前者員工的工作效率比后者高”。
2、公司的利潤水平與平均利潤率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根據本土公關公司的平均利潤率比外資公司高,推斷出本土公司的利潤水平比外資公司高。即使本土公關公司的平均利潤率高,但是總體利潤水平仍有可能低于外資公司。
3、收入增長速度與收入能力或收入水平是不同的概念,在題干中也被混用了。營業收入增長率只有在增長基數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才能說明收益能力的差異。本土公關公司與外資公關公司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收入增加速度快并不意味著收入能力強(在小的基數的基礎上增加總是比在大的基數上增加容易),由本土公關公司的年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高于外資公關公司的年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不能得出前者的收益能力比后者強的結論。
4、中國與日本的人口結構存在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尤其對于公關這樣折城市化程度要求很高的行業而言,簡單地將日本的人均公關費用推廣到中國,是錯誤的類比。
5、對未來市場總額的估計與現在市場中企業的總數不是同一時點的數據(前者是預測值,
后者是統計值),不具有可比性。公關市場營業額的增長,極有可能伴隨著公關公司數量的增長。上述論證使用中國公關市場的營業額將增長到300億元的預測數據,計算出平均每家公關公司有3000萬元左右的營業收入,隱含的假設是公關公司的數量基本不變,這個假設是很難成立的。
6、論證根據中國公關市場的營業額的增長,推算出每家公關公司的營業收入有大的增長。這里,受益于營業收入增長的自然同時包括國內和外資公司。因此,這不能成為大批本土公關公司將勝過外資公司的根據。即使中國的公關營業總額增加到300億元的水平,即使平均到一個公司營業收入水平很高,但這些公司中既包括本土公司,也包括外資公司,無法得出本土公司必將擊敗外資公司的結論。
7、當我們討論本土公關公司中是否會誕生一批世界級公司時,采取平均的方法所推算出的每個公司的平均營業收入缺乏說服力。在某個行業中,常常是20%的企業創造了80%的市場營業收入,所以,這種根據平均值推斷的方式存在很大的漏洞。
三、【2004年10月】
有兩個人在山間打獵,遇到一只兇猛的老虎。其中一個人扔下行囊,撒腿就跑,另一人朝他喊:“跑有什么用,你跑得過老虎嗎?”頭一個人邊跑邊說:“我不需要跑贏老虎,我只要跑贏你就夠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企業經營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戰勝競爭對手,因為顧客不是選擇你,就是選擇你的競爭者,所以只要在滿足顧客需求方面比競爭者快一點,你就能夠脫穎而出,戰勝對手。想要跑得比老虎快,是企業戰略幼稚的表現,追求過高的競爭目標會白白浪費企業的大量資源。
【2004年10月-參考分析】
1、從題干中的故事推斷企業經營,所依據的邏輯,是將故事中的兩個人看做是競爭者,而忽略了老虎本身也是人的競爭對手這樣一個事實,因此破壞了整體的論證有效性。 2、在企業經營中,“顧客不是選擇你,就是選擇你的競爭者”并不成立,這并不是顧客的兩種僅有的選擇。顧客有可能對你和你的競爭者都不選擇,換言之,你們都無法滿足顧客所提供的需求。
3、滿足顧客,并不只是比競爭者快一點,速度只是顧客所需要的一種因素。多、快、好、省,可能都是顧客在你和你的競爭者之間進行選擇所需要比較的因素。
4、企業經營并不是戰勝競爭對手為主要目的,如果只強調戰勝對手,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最終企業也難逃失敗的命運。
5、人和人在競爭,人和老虎同樣也在競爭。中國企業如果只是滿足于戰勝本土競爭對手,那么,即使你是中國企業冠軍,也有可能被老虎——國外的更強大的企業“吃掉”。所以,不能認為“跑得比老虎快”是“企業戰略幼稚的表現”,是“追求過高的競爭目標”。
四、【2005年1月】
沒有天生的外科醫生,也沒有天生的會計師。這都是專業化的工作,需要經過正規的培訓,而這種培訓最開始是在教室里進行的。當然,學生們必須具備使用手術刀或是操作鍵盤的能力,但是他們首先得接受專門的教育。領導者則不一樣,天生的領導者是存在的。事實上,任何一個社會中的領導者都只能是天生的。領導和管理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某個人能夠從教室中學來的技術。教育可以幫助一個具有領導經驗和生活經驗的人提高到較高的層次,但是,即使一個人具有管理天賦和領導潛質,教育也無法將經驗灌入他的頭腦。換句話說,試圖向某個曾未從事過管理工作的人傳授管理學,不啻于試圖向一個從來沒見過其他人類的人傳授哲學。組織是一種復雜的有機體,對它們的管理是一種困難的、微妙的工作,需要的是各種各樣只有在身臨其境時才能得到的經驗。總之MBA教育試圖把管理傳授給某個毫無實際經驗的人不僅僅是浪費時間,更糟糕的是,它是對管理的一種貶低。
【2005年1月-參考分析】
這段話有一定的道理。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藝術性的一面,確實具有一些可以意會但很難言傳的內容,MBA教育應選擇那些具有管理潛質的人加以培養。但是,本題題干的論證中也存在一些漏洞:
1、“天生的領導者是存在的”這一前提值得商榷。人們從小到大,除了在學校學習,還從家庭成員和社會實踐中學習,包括領導者素質的培養。考生可以質疑這一前提,也可以從這一前提出發,指出論證中存在的邏輯錯誤:即使“天生的領導者是存在的”,也不能由此推出,“任何一個社會中的領導者都只能是天生的。” 2、“教育可以幫助一個具有領導經驗和生活經驗的人提高到更高的層次,但是,即使一個人具有管理天賦和領導潛質,教育也無法將經驗灌人他的頭腦”,這種推斷是不恰當的。MBA學生是具有一定的經驗、知識、選擇力、判斷力和自主意識的個體,而不是一個被動的容器。經驗分享恰恰是MBA教育中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3、“試圖向某個未曾從事過管理工作的人傳授管理學,不啻于試圖向一個從來沒見過其他人類的人傳授哲學。”這一推斷缺乏有效性。即便是一個未曾從事過管理工作的人,只要他在組織環境中工作過,他就對管理中的基本問題,如溝通、協調、組織、決策等有一定的觀察和體驗。這與“向一個從來沒見過其他人類的人傳授哲學”是不能類比的。
4、“MBA教育試圖把管理傳授給某個毫無實際經驗的人”,是偷換概念。MBA學生并不是毫無經驗的人。
五、【2005年10月】
某管理咨詢公司最近公布了一份洋快餐行業發展情況的分析報告,對洋快餐在中國的發展趨勢給出了相當樂觀的預判。 該報告指出,過去5年中,洋快餐在大城市中的網點數每年以40%的驚人速度增長,而在中國廣大的中小城市和鄉鎮還有廣闊的市場成長空間;照此速度發展下去,估計未來10年,洋快餐在中國飲食行業的市場占有率將超過20%,成為中國百姓飲食的重要選擇。 飲食行業的某些人士認為,從營養角度看,長期食用洋快餐對人體健康不利,洋快餐的快速增長會因此受到制約。但該報告指出,洋快餐在中國受到廣大消費者,特別是少年兒童消費群體的喜愛。顯然,那些認為洋快餐不利健康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該公司去年在100家洋快餐店內進行的大量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0%的中國消費者認為食用洋快餐對于個人的營養均衡有所幫助。而已經喜愛上洋快餐的未成年人在未來成為更有消費能力的成年群體之后,洋快餐的市場需求會大幅度躍升。
洋快餐長期穩定的產品組合以及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迎合了消費者希望獲得無差異食品和服務的需要,這也是洋快餐快速發展的重要優勢。
該報告預測,如果中國式快餐在未來沒有較大幅度的發展,洋快餐一定會成為中國飲食行業的霸主。
【2005年10月-參考分析】
1、“過去5年洋快餐在大城市中的網點數的增長速度,并不一定在未來10年仍能保持。更不能用洋快餐在大城市中的發展速度推斷其在中國廣大的二級城市和鄉鎮的發展速度,如果我們發現洋快餐針對的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甚至大城市的話,上述推斷就會受到強烈的削弱。
2、用在洋快餐店內進行的問卷調查來推廣得出中國百姓的飲食營養觀念,樣本選擇存在偏差,即在快餐店內的消費者大多是認同洋快餐的,而總體中從不去或很少進快餐店的這部分意見卻沒有能夠在該樣本中體現。
3、未成年人到成年之后飲食習慣可能發生比較大的變化,不能輕易推斷“已經喜愛上洋快餐的未成年人在未來成為更有消費能力的成年群體之后,洋快餐的市場需求會大幅度躍升”。成年之后更具消費能力,卻有可能不再消費洋快餐食品。
4、中國式快餐與洋快餐并不是中國飲食行業的全部,甚至算不上主要組成——正餐可能占到飲食行業90%的市場份額——即使中國式快餐沒有發展,也無法自然就推斷出洋快餐一定會成為中國飲食行業的霸主。
5、洋快餐長期穩定的產品組合以及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迎合了消費者希望獲得無差異食品和服務的需要,但是也可能同時失去了滿足別的消費者追求新鮮感、追求服務多樣化的可能。
6、洋快餐在中國受到廣大消費者,特別是少年兒童消費群體的喜愛,并不能消除飲食行業的某些人士對于“洋快餐存在著長期食用對人體營養的不利影響”的質疑——毒品消費者可能都很喜愛毒品,但毒品卻對人存在著致命的傷害。
六、【2006年1月】
在全球9家航空公司的140份訂單得到確認后,世界最大的民用飛機制造商之一——空中客車公司2005年10月6日宣布,將在全球正式啟動其全新的A350遠程客機項目。中國、俄羅斯等國作為合作伙伴,也被邀請參與A350飛機的研發與生產過程,其中,中國將承擔A350飛機5%的設計和制造工作。
這意味著未來空中客車公司每銷售100架A350飛機,就將有5架由中國制造。這表明中國經過多年艱苦的努力,民用飛機研發與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統的提升,獲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這也標志著中國已經可以在航空器設計與制造領域參與全球競爭,并占有一席之地。
由此可以看出,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參與國際合作將帶來雙贏的結果,這也是提高我國技術水平和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2006年1月-參考分析】
1、文中指出“中國將承擔A350飛機5%的設計和制造工作”,這里的5%概念界定不清,到底是飛機部件數量的5%,還是飛機價值的5%等,無法識別。
2、從“承擔A350飛機5%的設計和制造工作”中,得出“未來空中客車公司每銷售100架A350飛機,就將有5架由中國制造”的結論明顯錯誤。“A350飛機的5%”只是飛機的一個部分,而且是極少的一個部分,與5架完整的飛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3、中國參與“A350飛機5%的設計和制造工作”,可能只是參與少部分非關鍵的零配件的制造,并不必然意味著中國民用飛機研發與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統的提升,更不能得出中國已經可以在航空器設計與制造領域參與全球競爭的結論。
4、空中客車公司邀請中國參加“A350飛機5%的設計和制造工作”,可能意在獲得中國市場,而不是因為對中國飛機設計和制造能力的認可。這種歸因也存在偏差。 5、從前面的陳述中無法推斷出“參與國際合作會帶來雙贏的結果”,屬于主觀臆斷,沒有論據支持,而且,參與國際合作未必帶來雙贏的結果。
6、提高我國技術水平和產業國際競爭力,具有多種途徑可供選擇,參與國際合作,可能只是其中一條可供選擇的道路,而不一定是“必由之路”。
【2006年1月-參考范文】
參與國際合作將帶來雙贏的結果嗎?
中國被空中客車邀請參與A350飛機的研發與生產過程,表明中國民用飛機研發與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統地提升,獲得了國際認可;由此看出參與國際合作將帶來雙贏的結果。該論證的論據不足以支持其論點,論證缺乏科學性,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有失偏頗的。
首先,該論證存在混淆概念的缺陷,文中“制造工作”和“中國制造”,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制造工作”可能只是飛機制造工作中的部分工作,而“中國制造”可能意味著幾乎大部分工作全部是在中國完成的。由此而得出的結論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是不可信的。
其次,該論證存在論據不充分的缺陷,文中“中國被空中客車邀請參與A350飛機的研發與生產過程。表明中國民用飛機研發與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統地提升,獲得了國際認可”。中國被邀請參與A350飛機的研發與生產過程,并不能真正表明中國民用飛機研發與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統地提升,缺乏足夠的論據支持,所以得出的結論是令人難以信服的。
另外,該論證存在以偏概全的缺陷,文中“中國被空中客車邀請參與A350飛機的研發與生產過程,由此看出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參與國際合作將帶來雙贏的結果。也是提高我國技術水平和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僅以一個邀請,就推斷出參與國際合作將帶來雙贏的結果,也是提高我國技術水平和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的結論是牽強的,是是不可信的。
綜上所述,以上論證是沒有說服力的,得出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還有待于進一步科學論證。(590字)
七、【2007年10月】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字典里,“終身制”和“鐵飯碗”作為指稱弊端的概念,是貶義詞。其實,這里存在誤解。在現代企業理論中有一個“期界問題(horizon problem)”,是指由于雇用關系很短導致職工的種種短視行為,以及此類行為對企業造成的危害。當雇員面對短期的雇用關系,首先他不會為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投資,因為他在甲企業中培育的專業技能對他在乙企業中的發展可能毫無意義;其次,作為一個匆匆過客,他不會關注企業的競爭力,因為這和他的長期收入沒有多大關系;最后,只要有機會,他會為了個人短期收入最大化而損害企業利益,例如過度的使用機器設備等等。
為了解決“期界問題”,日本和德國的企業對那些專業技能要求很高的崗位上的員工,一般都實行終身雇傭制;而終身雇傭制也為日本和德國企業建立與保持國際競爭力提供了保障。這證明了“終身制”和“鐵飯碗”不見得不好,也說明,中國企業的勞動關系應該向著建立長期雇用關系的方向發展。在現代社會,企業勞動者個人都面臨著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而變化的環境必然導致機會主義行為。在各行各業,控制機會主義行為的唯一途徑,就是在企業內部培養員工對公司的忠誠感。而培養忠誠感,需要建立員工和企業之間的長期雇用關系,要給員工提供“鐵飯碗”,是員工形成長遠預期。因此,在企業管理的字典里,“終身制”和 “鐵飯碗”應該是褒義詞。不少國家包括美國不是有終身教授嗎?既然允許有捧著“鐵飯碗”的教授,為什么不允許有捧著“鐵飯碗”的工人呢?
【2007年10月-參考分析】
1. 論證中“終身制”、“鐵飯碗”、“終身雇傭制”、“長期雇傭關系”這四個概念各有其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具體含義,上述論證中忽視了這些概念之間的差異。
2. 論證中證明“鐵飯碗”合理的主要依據是“期界問題”所表述的短期雇傭關系會導致種種職工短視行為。但是,“鐵飯碗”和“短期雇傭關系”這兩種情況雖然不能同時存在,但否定“鐵飯碗”,并不意味著一定導致“短期雇傭關系”。
3. 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終身制”和“鐵飯碗”作為指稱傳統體制弊端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內涵。日本和德國企業的終身雇傭制一般適用于那些專業技能要求很高的崗位,與中國改革開放前國有單位普遍實行的“終身制”和“鐵飯碗”是不同的,不能證明“終身制”和“鐵飯碗”的合理性。
4. 日本和德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這里強調“終身雇傭制”為日本和德國企業的競爭力提供了保障,理由不充分。
5. 即便日本和德國企業的終身雇傭制為日本和德國企業的競爭力提供了保障,也沒有充分的理由說明“中國企業的勞動關系應該向著建立長期雇傭關系的方向發展。”
6. 在“環境變化”、“社會主義行為”、“培養忠誠感”、“鐵飯碗”這一系列事件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環境變化”不一定產生“機會主義行為”;“培養忠誠感”并非“控制機會主義行為”的唯一途徑;“培養忠誠感”有很多手段可供選擇,給員工提供“鐵飯碗”并非是必須的;長期雇傭關系不等同于“鐵飯碗”。
7. 教授的工作性質與工人的工作性質有非常大的區別,將“終身教授”與“鐵飯碗”工人簡單類比是不恰當的。
【2007年10月-參考范文】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字典里,“終身制”和“鐵飯碗”作為指稱弊端的概念,是貶義詞。其實,這里存在誤解。
在現代企業理論中有一個“期界問題(horizon problem)”,是指由于雇用關系很短導致職工的種種短視行為,以及此類行為對企業造成的危害。當雇員面對短期的雇用關系,首先他不會為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投資,因為他在甲企業中培育的專業技能對他在乙企業中的發展可能毫無意義;其次,作為一個匆匆過客,他不會關注企業的競爭力,因為這和他的長期收入沒有多大關系;最后,只要有機會,他會為了個人短期收入最大化而損害企業利益,例如過度的使用機器設備等等。
為了解決“期界問題”,日本和德國的企業對那些專業技能要求很高的崗位上的員工,一般都實行終身雇傭制;而終身雇傭制也為日本和德國企業建立與保持國際競爭力提供了保障。這證明了“終身制”和“鐵飯碗”不見得不好,也說明,中國企業的勞動關系應該真正的經濟學家中國真的不超過5個嗎?
上文在一系列成問題的論據和論證的基礎上推出結論說,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5個。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這樣的推理是混亂而漏洞百出的。
首先,真正的經濟學家是應該都要堅持理性的精神,但問題是一個經濟學家說自己是個經濟學家也是不理性的?難道他們要說自己是物理學家不成?至于他們勇于談論各種話題或擔任一些公司的董事,如果他們這樣做都是有理有據的,我們又憑什么說他們沒有堅持理性精神呢?另外,就算所有這些“熱鬧”現象都不符合理性精神,但或許中國還有幾十上百個經濟學家沒有來湊這樣的“熱鬧”、而堅持真正經濟學家的理性精神呢?
其次,專業化真的就意味著潛心書齋、與世隔絕做學問嗎?我們知道,經濟學是實踐性非常強的科學,不僅它的問題要來自于現實的經濟生活,而且它的成果,正如上文所指出的,也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更何況我們事實上也知道,像吳敬璉、張維迎這樣的經濟學家不就很好地現實了二者的良性互動嗎?所以,我們不能僅僅根據某些經濟學家成為某些產業的代言人,就以偏概全地說中國沒有幾個經濟學家達到專業化的標準。
最后,真正的經濟學家是否必須要保持與“官場”和“商場”的距離?否則是否真的就不可能做出獨立的研究成果?產業經濟學是不是經濟學?以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的多少作為衡量真正的經濟學家的標準是否科學?“最多不超過5個”的結論,究竟是如何得出的?……所有這些問題,上文都沒有給出真正充分的論證。
由于上文在論證過程存在諸如此類的邏輯問題,所以,我們認為,上文的結論也是值得商榷的。
八、【2008年1月】
“原則”就是規矩,就是準繩。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見的表達方式是:“原則上??但是??”請以“原則”于“原則上”為議題寫一篇論說文,題目自擬,700字左右。
【2008年1月-參考分析】
審題:
審題1:既然題面已經明確“‘原則’就是規矩就是準繩”,而“規矩”和“準繩”又絕對不可廢,再者出題者又要求我們以“原則”為議題,所以,本次作文必須要表達和論述這層意思:執行原則的重要性。
審題2:題面中還包含了另外一層意思,也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原則上??,但是??”,這句話可以理解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往往認識到有“原則”存在,同時也意識到“原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往往以各種借口來偏離原則——“但是”就是借口。如果作這種理解,那么,我們最好就應該批判這種對待原則的態度。所以,相應的立意就是:“原則”執行不打折扣。執行原則,沒有任何借口。 注意:在文章開篇第一段必須把你對“原則上??,但是??”的這種理解明白地告訴閱卷老師。
審題3:根據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原則上”指的是“大體上”,比如:他原則上贊成這個方案,只在個別細節上提了些具體意見。可見,“原則上”是和“細節上”、“具體上”相對。因此,題面中的“原則上??,但是??”,這句話也可以理解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事情在總體上或原則上是對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它很可能存在這樣或那樣細節上的缺陷,或者在具體實際執行過程中往往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原先沒有預料到的變數,所以,在執行原則的過程中,我們不能過于死板,要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合。如果作這種理解,那么,我們最好就應該總體上贊同這種對待原則的態度。所以,相應的立意就是:“原則”,但不是“教條”。不要機械地理解“原則”。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完美結合。
注意:如果你按照這種理解來寫文章,你必須首先要把你對“原則上??但是??”的理解在文章開篇的時候闡釋清楚;另外,不要給閱卷老師感覺你是在徹底否定原則的必要性,所以,你的文章最后最好還是要說一說原則的必要性——這也是題面第一句話“‘原則’就是規矩就是準繩”所要求我們的。
立意:
(1)《“原則”執行不打折扣》《執行原則,沒有任何借口》;
(2)《“原則”,但不是“教條”》《不要機械地理解“原則”》《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完美結合》。
標題:《原則與規劃淺議》;《論原則及其運用的靈活性》 分論點1:論證“原則的重要性或必然性”。舉例或經典言論,如“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等。
分論點2:論證“運用原則要避免犯教條主義的錯誤”。舉例論證。如:按一般原則,做人要誠實,但是對敵人或醫生面對得了不治之癥的患者,就未必堅持這一原則。
分論點3:論證“不能以靈活地運用原則為借口,不要原則,導致不講原則的自由主義。”比如以“強權壓倒公理”、“親情或金錢大于法律”等社會現象為借口,肆意踐踏原則,無視規則或法律的存在。
九、【2008年1月】
甲:有人以中醫不為西方人普遍接受為由,否定中醫的科學性,我不贊同。西方人普遍不能接受中醫是因為他們不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乙:西醫是以科學研究為根據的,科學研究的對象是普適的自然規律。因此,科學沒有國界,科學的發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響。把中醫的科學地位歸咎于西方科學界不認可中國文化,是荒唐的。
甲:“科學是沒有國界”是一個廣為流傳的謬誤。如果科學真的沒有國界,為什么外國制藥公司會訴訟中國企業侵犯其知識產權呢?
乙:從科學角度講,現代醫學以生物學為基礎,而生物學建立在物理、化學等學科基礎之上。中醫不以這些學科為基礎,因此它與科學不兼容,只能說是偽科學。
甲:中醫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治好了很多人,怎么能說它是偽科學呢?人們為什么崇尚科學,是因為科學對人類有用。既然中醫對人類有用,憑什么說它不是科學?西醫自然有長于中醫的地方,中醫也有長于西醫之處。中醫體現了對人體完整系統的把握,整體觀念、系統思維,就是西醫所欠缺的。
乙:我去醫院看西醫,人家用現代科技手段從頭到腳給我檢查一遍,怎么沒有整體觀念、系統思維呢?中醫在中國居于主導地位的時候,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歲左右,現代中國人平均壽命約七十歲左右,完全拜現代醫學之賜。
【2008年1月-參考分析】
1、甲認為“西方人不能普遍接受中醫是因為他們不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其中的理由是不成立的,正如乙所論述的,中醫是否有科學性主要取決于科學的標準,不取決于文化的標準。(虛假理由或假因果的謬誤) 2、甲曲解了“科學無國界”的概念。甲將“科學無國界”曲解為“科學研究的成果不應當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或者“科學研究的成果是無國界的”。這是錯誤的。因為科學研究的成果是一種財富,不能被無償享用,它與“科學”不是一個概念。(混淆概念或不相關的謬誤——在“科學無國界”與“國外制藥公司訴訟中國企業侵犯知識產權”之間,不能用“如果??則”) 3、乙在斷定“中醫是偽科學”之一結論時,理由是不充分的。現代的中醫雖然不以生物學等為基礎,但生物學、化學等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在中醫中也有應用,因此不能說中醫與科學不兼容。另外,不兼容不意味著就是反科學的或是偽科學的。判斷科學與偽科學的標準過于簡單化。
4、甲認為“崇尚科學是因為科學對人類有用。既然中醫對人類有用,就應當說中醫是科學的。”這種推理是不正確的。科學對人類有用,但是有用的未必是科學。該推論必須假設:凡是有用的都是科學。
5、在甲的論述中,中醫的長處,如“對人體完整的系統把握,強調整體的觀念,系統思維”,不能成為證明中醫是科學的或者不是偽科學的理由,因為人的觀念和思維方式不是判定科學的標準。
6、乙在對話中誤解了“整體觀念”和“系統思維”這兩個概念。一般來說,“整體”或“系統”的概念被理解為各個部分或各個要素的有機組合,有嚴格的結構性或連續性,并不是各
個部分或要素的簡單相加。
7、乙在對話中將現代人壽命的延長完全歸結為醫學發展的功勞,這一觀點過于絕對化。其它因素如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抵抗自然災害能力的提高等因素都不可忽視。
【2008年1月-參考范文】
在論辯和狡辯之間
上述甲乙兩人就關于“中醫是不是科學”這個總話題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激烈辯論。但細細分析就會發現,他們的辯論存在諸多邏輯問題。
首先,甲簡單地將“文化的”等同于“科學的”,顯然是成問題的,因為象占卜、風水等也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之一,但我們能因此就推論說它們也是科學嗎?乙則完全否定了這兩個概念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這也是片面的,因為科學和宗教、文學、藝術一樣都是人類創造的文化形式之一,對同一件事情或現象,正如不同時代的人們有不同的“科學”思想一樣,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們也有不同的“科學”思想。
其次,甲根據外國制藥公司訴訟中國企業侵犯其知識產權,來反駁乙的“科學無國界”論,這也是概念的偷換,因為乙說的是科學“標準”無國界,而不是科學的“知識產權”無國界,這完全是兩回事,正如我們不能因為DVD技術是有知識產權和有國界的就否認DVD標準是無國界的一樣。
再次,甲根據中醫的某些用處來論證中醫是科學的,也很成問題。因為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古代歷史上中醫治療的病人的痊愈真是中醫治好的、還是病人自身的痊愈能力導致的痊愈?中醫在所謂的“治好”多少病人之外,又治死了多少病人?還有,有某些用就是科學的嗎?迷信有時也能安慰我們無助的心理,但因此就能說迷信也是科學嗎?
同樣,乙在這個話題的討論上也有邏輯問題,因為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過去很短、現在大幅提高,不一定就和中醫的非科學性有關,而很可能是由戰爭的傷害程度、生活水平的高低所導致的。更何況說不定那時西方人的平均壽命還要遠遠低于中國人呢?
最后,乙沒有真正論證中醫“強調整體觀念,系統思維”本身就是科學的,宗教、巫術、形而上學等也都強調對事物、乃至整個世界的整體把握,但因此它們就都成了科學嗎?至于乙所謂的西醫也會對病人作全身檢查,因此西醫也有系統思維,這樣的推理也有問題的,因為系統決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機械的相加。更何況就算西醫也有系統思維,但這和中醫是否科學又有什么關系呢?
由于甲乙兩人在論辯的過程中存在諸如此類的邏輯錯誤,所以,這場辯論嚴格來說兩人都有狡辯的嫌疑。
十、【2008年10月】
有人提出,應當把“孝”作為選拔官員的一項標準,理由是,一個沒有孝心、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怎么能忠誠地為國家和社會盡職盡責呢?我不贊同這種觀點。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我們的思想意識怎么能停留在封建時代呢?選拔官員要考察其“德、勤、能、績”,我贊同應當把“德”作為首要標準。然而,對一個官員來說最重要的是公德而不是私德。“孝”只是一種私德而已。選拔和評價官員,偏重私德而忽視公德,顯然是舍本逐末。什么是公德?一言以蔽之,就是忠誠職守,在封建社會是忠于君主,現在則是忠于國家。自古道“忠孝難以兩全”。岳飛抗擊金兵,常年征戰沙場,未能在母親膝下盡孝,卻成了千古傳頌的英雄。反觀《二十四孝》里的那些孝子,有哪個成就了名垂青史的功業?孔繁森撇下老母,遠離家鄉,公而忘私,殉職邊疆,顯然未盡孝道,但你能指責他是個不合格的官員嗎?俗話說“人無完人”,如果在選拔官員中拘泥于小節而不注意大局,就會把許多胸懷鴻鵠之志的精英拒之門外,而讓那些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占據領導崗位。
【2008年10月-參考分析】
1、主張“應當把‘孝’作為選拔官員的一項標準”,不意味著“思想意識停留在封建時代”,“孝”不是封建時代獨有的行為規范,“主張‘孝’作為選拔官員的標準”也不能作為“思想意識停留在封建時代”的判據。
2、主張“應當把‘孝’作為選拔官員的一項標準”,不意味著“偏重私德而忽視公德”。把私德作為選拔官員的“一個”標準,并不排斥把公德作為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標準。 3、“忠誠職守,在封建社會是忠于君主,現在則是忠于國家”,概念使用不準確。“職守”同“君主”和“國家”不是同一性質的概念。 4、《二十四孝》里孝子的孝行是眾人皆知的,反問“有哪個成就了名垂青史的功業”,是將把“孝”作為選拔干部的必要條件歪曲為充分條件,再加以“批駁”。 5、“孝”不僅指“孝行”,也指“孝心”。岳飛因征戰沙場、孔繁森因工作遠離家鄉未能在母親膝下盡孝,不等于沒有“孝心”,也不等于“不孝”。質問“你能指孔繁森是個不合格的官員嗎”,隱含的前提是認定岳飛和孔繁森是“不孝”的,偷換了概念。
6、 將“孝”作為選拔標準,就會把許多懷鴻鵠之志的精英拒之于門外,而讓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占據領導崗位,這種論證背后隱含一個假設,即“懷鴻鵠之志的精英”,往往不孝或者不屑于孝;而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有孝心、盡孝道,將“孝”與胸懷大志的精英相對立;將沒有遠大抱負的庸才與“孝”之間建立起必然聯系。這是沒有根據的。